气门

黄帝内经热因热用,热证的五种调理

发布时间:2023/6/2 17:44:21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yldt/a_6169035.html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热因热用”,热证的五种调理方法。

发热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凡有点感冒时,总会有点发热。发烧了怎么办?无非就是“热者寒之”。尤其受现代科学“清热解毒”思想的影响,这个观点更是“深入人心”。

而中医则认为,所谓的“发热”,其实也有虚实之分。实热之证,苦寒清热无不可。如果是虚热证,显然不适合苦寒清热,而应该遵循滋阴清热之原则。

在实热和虚热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热证”,那就是气虚生热。这种热证,既不是热邪所致之实热,也不是阴虚引起的虚热,却是由属于“阳”的气虚引起。

而调治这类热证的方药,不乏温热之品,这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热因热用”的精神体现。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则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对热证的处理,至少有五种方法:

1、辛温解表除郁热:

正常的阳气运行机制,是从内向外、从下向上的。气机畅达乃是本色,气机郁闭则成病态。如果外寒束于肌表,腠理紧闭,阳气欲出不得,上走空窍,灼伤阳络,扰动营血。不但出现发热,大多还伴有目赤咽痛,口干鼻衄等火热上炎之证。

而其发热的机理,则是寒邪束缚肌表,阳气怫郁所致。《伤寒论》里的太阳病诸证,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之类,虽然是发散外邪,客观上也是恢复闭塞阳气的气机运行。

对此,后世医家有“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的说法。对于风寒束表引起的“热证”,辛温发散,汗出而解。

2、回阳救逆解少阴之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当寒邪未能及时纾解,传变少阴后,就成了“重寒则热”。

在《伤寒论》里,有好几处条文论述了、少阴病由阴盛阳衰而出现阴阳格拒的热证,但这是一种“真寒假热”之证。

因为阴盛于内,乃至虚阳发于外,所见身热但不欲近衣被,手足躁动却按之即止,烦躁但精神萎靡,脉浮大却无力,且有下利(腹泻),四肢厥冷之证。这就是著名的四逆汤之回阳救逆之法了。温散少阴盛极之寒,而通达阳气,则在外之虚热自然而已。

3、甘温益气除虚热:

很多人认为,“甘温除大热”之法由李东垣开创。其实,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有“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等描述。

发热是血痹风劳常见的一个表现,多由脾胃虚弱,生化气血不足而致阴阳俱损所致。其机理则是营卫不和。

《灵枢.终始篇》:“阴阳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张仲景的小建中汤,饴糖甘温健脾,炙甘草、大枣助饴糖以补脾胃,桂枝、生姜能温中通阳,配伍芍药调和阴阳。全方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合脾虚气血俱疲、营卫失调所致的虚热。

当然,小建中汤系列,以及后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等,其组方原则都是遵循“甘温除热”。究其源在内经,而在《伤寒论》里得到实践。

4、温阳化气解郁热:

这里所说的“郁热”,和外感风寒的郁热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是阳气不伸而成“郁结”;不同的是,外感风寒是寒束于外;而适合温阳化气的“郁热”,则多由瘀血发热、或水蓄太阳所致。

如《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所主之证,就是太阳水蓄证,膀胱经气化失调,阳气不伸而热。所以用桂枝配伍猪苓、茯苓、泽泻,起通阳化气而利水。使膀胱水道通调,外输津于皮毛,内通行于上下,则小便利、口渴除、发热消。这也是内经“火郁发之”的体现。就像被灰土掩盖下的炭火,唯有充分拨开后,火热才能很快消除。

5、引火归原敛浮热:

我们常说阴阳平衡、阴阳互根。阴寒阳热,阴津不足则阳气外越,而出现浮热之证。而本身则是肾中元阴元阳亏损所起。如久病体弱,劳伤过甚,久而阳损及阴,而成阴阳两虚之证。

“阳在外,阴之使”。阴虚于下,则阳浮于上,这也是水火不济的一种形式,但更多表现为上热下寒之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说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就是很明显的上热下寒:小便多乃阳虚所致,烦渴饮水是上热之像。所以,肾气丸有辛热的肉桂附子,也有滋阴的熟地,更有清泻的丹皮、茯苓、泽泻。辛热之品加入壮水之方,这就是引火归元的除热方法。

总之,“热证”是我们见得很多的一种证候,但切忌见热即用寒凉,这是现代人比较常犯的一个错误。《伤寒论》里上述五种去热方法,气门足可以充分汲取“热因热用”之精神。

注:本文提及的《伤寒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9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