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

丰田双擎技术水平如何,所谓的阿特金森循

发布时间:2022/10/16 0:13:13   

#老司机聊汽车知识#

问题:

丰田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技术水平怎样,双擎动力有哪些技术亮点?近期有些网友咨询丰田混动汽车的技术与品质问题,在此统一做个总结。

首先丰田使用的内燃机并非标准阿特金森结构,结构特点是功能相当的「米勒循环」;至于错误的命名当然有原因,是规避些什么就不讨论了,不够需要说明两点。

阿特金森循环由英国工程师Atkinson于年发明米勒循环由美国工程师Miller于年发明网络上有些说法称这些技术都是由日系车企创造,显然这是错误的;包括知名度很高的托森差速器(老款普拉多装备),发明者也是美国工程师VernonGleasman。所以日系汽车的成长主要基于借鉴,这不能说是错,但是也不要神话了学习能力并不咋滴的日本主机厂。

01米勒循环·优缺点

不论阿特金森还是米勒循环结构,实现的结果都是「压缩比<膨胀比」;这样的描述也许不好理解,因为什么是压缩比呢?——概念为活塞在气缸内,由下止点到上止点扫过的容积与动作叫做压缩,气缸总容积减去扫过的容积剩下的空间叫做燃烧室;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例叫做压缩比,参考下图理解吧。

正常的「奥托循环」发动机的压缩比与膨胀比是相同,什么是膨胀比?所谓的膨胀实际指混合油气燃烧做功后的运动状态,可理解为热能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的动作。

两个止点的间距是不变的,那么活塞压缩的行程,则应当等于膨胀做功时的下行行程;两者完全相同就是奥托循环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米勒循环呢?其实说白了就会再简单不过,两个冲程的行程仍旧是相同的,但是奥托循环可以延时关闭进气门,气门的开合步骤如下。

进气冲程-进气门开·排气门关压缩冲程-进气门关·排气门关膨胀冲程-进气门关·排气门关排气冲程-进气门关·排气门开(实际存在瞬间的两组气门同时打开)压实关闭气门是在压缩冲程中通过特殊的气门凸轮轴实现,简而言之为活塞从下止点开始上行的时候,奥托循环发动机会直接关闭进气门;但是米勒循环会等待活塞往上运动一定距离后再关闭,那么实际压缩行程就要比活塞上行行程短,但是膨胀冲程还是标准的从上止点到下止点,这就是米勒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优点:延时关闭气门且活塞上行,此时就不是进行压缩,而是通过活塞实现像“针筒滋水”一样,把气缸内部的混合油气往外推;部分混合气会被推到进气歧管里,那么在关闭气门后,缸内的混合气是不是就比标准排量的空气燃料比少了呢?

答案就是这样喽,结果则是以更少的混合气燃烧做功,做到标准的膨胀比以实现正常运行;这种设计被认定为节油,不过个人认为只能满足对性能要求极低的用户。

缺点:内燃机做功的基础是燃烧燃油,燃烧的本质是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热能虽然是反应的结果,但是空气中的氧气只是作为催化气体,燃油本身才是“能量”。

所以米勒循环发动机在压缩冲程中,把部分混合气挤回进气歧管,耗油量实际是减少了,但是更少的燃油转化出的热能当然也会更低。这就是此类发动机的最大扭矩都非常差的原因,2.5L排量也只有N·m,这连中等水平的1.5T-奥托循环发动机都不如。而扭矩低则只有依靠拉升转速实现相对高功率,然而扭矩技术过小,结果这是2.5L-kw的水平,这倒是算不错的1.5T发动机的标准了。

02双擎系统

严格意义上的米勒循环并不适合燃油动力汽车,除非通过高压直喷技术提升蒸发性能与燃效,以高效率增压器实现高氧浓度的富氧燃烧;以这两种方式可以实现相对大的扭矩,参考骁云1.5T-米勒循环机。

最大功率kw最大扭矩N·m(~rpm)这台机器驱动接近1.6吨的SUV,能够实现的10秒破百;如果换用丰田2.5L-米勒机,加速能力不会比普通后驱面包车更强。所以NA技术的米勒循环发动机只能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说白了就是依靠电动机的恒扭矩和高转速的特点,补偿内燃机的动力的缺失。

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因为电机的转化效率可以超过90%,而内燃机峰值也不过40%;所以以电机作为核心动力元,车辆的综合能耗可以有效的下降。

然而丰田双擎系统使用的ECVT比较尴尬,雷凌卡罗拉的双电机总功率只是50多千瓦,凯美瑞也不过88kw;所谓的ECVT并非传统锥轮钢带的无级变速器,而是集成发电机与驱动电机的“动力系统”,内燃机串联发电机控制一个前进挡,驱动电机当然也只有一个前进挡。

那么问题就很突出了,以双擎凯美瑞为例,去掉发电电机的功率参数后,驱动电机还有多大点呢?很显然是小微型电动汽车的动力标准,电驱系统动力储备无法有效补偿内燃机的不足,最终是综合性能仍旧挺弱;想要让性能不理想的汽车节油,唯一的方式就是温和的驾驶。这就是丰田双擎技术的真实水平,实际价值更适合定位入门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