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

关于中医气的思考一

发布时间:2022/10/18 21:41:07   

(原创:景瑞松)

每天天亮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中医所讲的“阳气”开始生发了。什么事阳气?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太阳的光芒已经被我们感知到的那一刻,暂且称其为“能量”。

试想一下,地球上的动植物等生命体,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在吸收着太阳的能量,这是我理解阳气的来源。《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的阳气或者生命的存在和太阳有直接的关系,而且阳气会随着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有所变化。推而广之,其他的动植物体内的能量变化也与太阳有直接关系。

那么太阳的能量是如何变成我们或者生命体的阳气呢?如我们所知,人类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我们吃的东西都来自于太阳能。无论食肉动物、杂食动物、草食动物等食物的来源,究其根源都来自于植物。肉食和杂食动物可以吃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取和吸收了太阳能,积聚在自己的种子里、果实里。水里的生物和陆地生物的道理相同,就不再赘述。当然,植物的其他部分也是有部分太阳能的能量,但主要部分还是在种子里。

另外,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也是远古时动植物的尸体经年累月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认为太阳能是整个地球生物系统能量的唯一来源。试想,地核以及地底下的岩浆的能量也许是46亿年前类似于太阳一样的恒星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

那么,到了晚上太阳落山了,天气也凉了下来,阳气或者能量还有吗?中医理论中相对于阳气还有个概念叫阴气,也就是太阳落山天黑之后的这段时间气的状态。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有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显而易见,到了晚上动植物基本上都要休息、睡觉了(个别的动植物为何不休息、不睡觉还有待探讨)。这时的阳气虽然还有,但是处在收藏的状态,即“神藏”。随着夜深收藏的程度就越大,同时阴气开始生发逐渐取代阳气的位置,生物就进入了休息、睡眠阶段。这中转换也符合传统文化里的阴阳理论所描述的,阳至阴生、阴至阳生,此消彼长的道理。

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虽说黄帝内经讲的是一年四季(四气)的养生道理,其实放到一天里来衡量其道理也是相通的。如果把一天模拟成一年,午夜到日出前则为春、日出后到中午则为夏、中午到日落前则为秋、日落后至午夜为冬。

因此,如果按现代人的作息规律来说,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早上六点到中午是养阳的最佳时候,下午六点至午夜是养阴的最佳时间。由于图1《年与天对应的阴阳气变化图》是理论上的时间,可理解为春分和秋分当天凌晨3点到15点为春夏、15至次日3点为秋冬。故我们可以建立24小时与24个节气的对应关系来指导起居。

(注:图1的太极图是古人利用圭表对太阳日影的观测得到的,与易经或道家描绘的太极图在阴阳分界线的形状上有差异。)

阳气在一年之中是从冬至这天开始,即“一阳生”。对应一天之中的时间是午夜12:00左右开始,从方位上代表北方、五行代表水、五运为水(羽)、六气为太阳寒水、十二经为足少阳胆经、地支为子,以此类推。

由于表1中的数据来自于我国不同的文化的理论体系,所以表中的内容与对应关系只做参考对比之用。

用奇门遁甲的九宫格来表示如图下图: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1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