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气门 >> 气门资源 >> 临桂区塘头小学创新科技课堂点亮乡村学生
在向记者展示获奖作品前,廖世德老师和学生们正在进行水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步骤检查得非常仔细。记者蒋璇摄
学生们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他们今年获得的金牌。记者蒋璇摄
能直冲云霄的水火箭、威力四射的气弓箭、连转4分钟的铁丝陀螺、不断变化的教室感应灯,还有无人机、机器人....这些科技产品,可不是科技馆里的设施,而是临桂区塘头小学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走进这所学校的校园,就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科技氛围。
在10月24日举行的第四届桂林市中小学科技运动会和11月上旬在柳州举办的第六届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上,该校师生制作的水火箭和气弓箭两个项目接连斩获市级和区级冠军。他们的优异表现,使得桂林市此次取得的成绩在参赛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科学课堂常设丰富乡村学生课余生活
塘头小学坐落于临桂区南边山镇,是一所有着84年历史的乡村小学。学校里共有名学生,其中有余名寄宿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哇,飞得好高啊!”在学校的操场上,一个以废弃可乐瓶为主体的水火箭腾空而起,小学生们欢呼雀跃,惊叹亲手制作的“火箭”飞上了天空。每周一至周四放学后,这样一堂生动的科学课都会在塘头小学进行。值班的老师们会给学生讲解载人航天飞船,讲述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场景,指导孩子们制作水火箭模型并成功点火升空……除了水火箭,还有各式各样新奇的科技发明,飞腾的火苗,照进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娃的心田。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11月10日,该校代理校长谭岸兰对记者说,年之前,寄宿学生们放学后,多数是在校园里嬉戏玩闹直至就寝,大量时间被浪费。而且,长期在乡村教学的老师们发现,一些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弱;一些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前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20多名老师立足乡村一线教学岗位,坚定走科学启蒙教育道路的想法,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乡村学生的科学梦想。
“我们要让山区的孩子也有实践科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谭岸兰说道。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实践,可学校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条件。
为此,学生老师都积极挖掘身边资源,创造条件把科学课堂办起来——向上级部门和社会企业寻求物资上的支持;在家里、学校及废品回收店,搜集用得着的东西搬进课堂;自掏腰包,购置科学实验用品;利用周末时间,自制教学用具……
功夫不负有心人,问题一样样解决,科学课堂就这样慢慢开展起来。
创新科学活动让乡村孩子爱上科学
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老师必须走在前面。作为科学老师的廖世德每个实验都要自己先试水;实验过程中,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动手实验,探寻奥秘;课后,他整理学生探究后的“战场”,为学生解疑释惑;学生们就寝后,他跟同事一起挑灯夜读,开阔眼界,充分汲取科学教育知识,他还多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科学课这一重要的新课程。
不仅如此,在爱心企业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学校利用各方捐献的百余本科普书建起了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小发明家图书角”。日复一日,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科学氛围越来越浓。科学的种子,在塘头村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怎样把乡村小学的科学课堂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怎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致?
“教室外才是教育的广阔天地!”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校园生活充满科学味——开创性组织“短、平、快”又“趣味、科学味十足”的课间科学活动、发射水火箭、气弓箭、鸡蛋撞地球、铁丝陀螺等科学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根据每年国家提倡号召的主题,指导孩子们开展膳食情况调查、“我光盘,我快乐”行动;带领孩子们研发节能感应灯,研发自动识别物品的分类垃圾桶……“如今,学校教室里的智能感应灯就是根据孩子们创造的模型原理找生产厂家做出来的。”说到这,学校总务处主任曹玉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令人欣喜的是,科技活动也渐渐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
谭岸兰告诉记者,自从学校有了科技课堂,开展起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还会请家长走进学校了解科学知识。“抽象的知识在这里让孩子们有了真切体验,看着孩子们在学校不仅能学到书本里的知识,还能够增强动手能力,我们大人也感到十分欣慰。”一名学生家长笑着说。
不惧失败师生齐心勇攀科学高峰
事实上,科研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很快师生们就遭遇了第一次“滑铁卢”。
年,在第二届桂林市科技运动会上,第一次参赛的师生们制作的水火箭凭着60多米的发射高度,取得了全市第一名。但这在科学老师廖世德眼中,“幸运的成分更多。”果不其然,当他们代表桂林参加区赛时,就被其他地市队伍狠狠碾压,排名靠后。
“这次失利给参赛的师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刺激,参加区级比赛失利,让孩子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开拓了眼界,激发了探究科技的兴趣,也让他们知道科学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成功的,需要有强大的心理去勇攀高峰。”廖世德说,孩子们制作的水火箭从年的60多米到年的70多米,一直不断改进,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直到这次到区赛夺冠的“.3米”。
“真的是太神奇了,没想到只用一些那么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制作出发射上天的水火箭。”回忆起第一次看见水火箭升空,今年已经读六年级的赖得豪仍是一脸兴奋。作为学校里参与该项目的元老,他从四年级开始跟着老师一起研究制作水火箭。
随后,他跟两名同伴向记者展示了水火箭的制作过程。准备好5至6个2.25L的可乐瓶、剪刀、单面刀片、橡皮塞、球类气针、气门芯、订书机、双面胶和彩色装饰纸灯材料,三人开始动手。他们配合默契,动作娴熟,没有老师的指导,从制作水火箭的增压塞、侧翼、动力舱到降落伞等一气呵成,仅用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成功制作出一座纸火箭。很难想象,三名孩子在刚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时,需要花上几天时间来慢慢制作。
赖德豪拿着做好的水火箭向记者介绍说,水火箭的第一次发射高度和发射效果都是最好的。“水火箭的制作原理与火箭类似,科技含量高,两者不同的是,火箭发射的媒介从高温空气变成了水。”他笑着说,学生们以前放学都是和小伙伴们玩耍,开始研究水火箭后,一放学就找到老师,共同研究怎样把水火箭制作得更精良,让它发射得更高。
另一方面,气弓箭项目不仅需要制作设备,还需要学生耐住性子去练习射击,“这个过程,也能让他们学习沉下心,专心去做好一件事。”廖世德说。
如今,放学后的科学课,在孩子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学校的科技项目,也在各级相关比赛中获奖无数。一块块奖牌是对孩子们的一次次肯定,照亮了乡村学生未来的科技路。
谭岸兰表示,科学课堂的项目都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个人为一个小组,“现在,即便老师不参与其中,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呈几何倍地辐射出去,能够覆盖整个学校的学生。让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蒋璇阳桂生欧金灵杨秀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