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气门 >> 气门市场 >> 周易天人合一,主客体同构的思维倾
所谓“天人合一”,主客体同构,本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天人合一”是古代用语罢了,将这内涵相同的两个词语并列,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主要命题之一。儒道两家解决的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儒家主张入世,强调人通过向外认识并且适应客体,向内提高道德修养,锻炼优秀品质,以寻求驾驭客体的途径,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道家主张出世,提出曾经是自然一部分的人,应回归自然,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社会返回原始状态,人们无为无争,任其自然,企图以此消弭主客体的矛盾。
“天”的概念,它是指“天地自然”;“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出现在《周易》中,既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构成“人”概念的规定性。抽象性表明《周易》的“人”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具体性表明《周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与自然发生联系、在社会关系制约下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具体性的“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注定是现实的;二是人所生存的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是运动着、变化着的。
《周易》的“天人合一”、主客体同构的整体思维方法,直接对《内经》产生了影响,宏观的先天元气、日月阴阳、寒暑往来、运气变迁,与人体藏象经络、营卫气血的微观变化息息相关,这就是中医生理、病机学说得以建立的“天人合一”的泛系模型。
汉代的易学家在“三才”统一整体观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建立了一些复杂的象数思维模式,如前文所说的“月体纳甲说”,便是以月体变化为中介,将八卦、五行、五位结合起来,虽有些牵强附会,但却在思维方法构成固定的模式;把原本独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起来,使本来互不相关的宇宙起源学说结合在一起,使宇宙观同时成了方法论,从而变成思维模式,并在科学中得以应用。《内经》中所建立的藏象学说,把五脏同五行、五味、五色、五位结合就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所提倡的就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与“月体纳甲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周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对《内经》的影响。
1.由天之阴阳五行来推演人的阴阳五行
《内经》吸取了《周易》的哲理,以天地阴阳、万物阴阳合于人体之阴阳,并广泛联系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许多征象,形成了四时、阴阳、五脏的“天人合一”观。
(1)先看人应四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天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所以有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又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乃至生寒、暑、燥、湿、风五气的更迭。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五气化生喜、怒、悲、忧、恐五志。《灵枢·一日分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十二消息卦中,详细地阐述了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适应于人体。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意思是说:阳气的运动,开始于温暖,旺盛于暑热;阴气的运动,开始于清凉,旺盛于寒冷。因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差异。
(2)再看人应阴阳
《素问·针解》篇说:“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阴阳脉血气应地。”意思是说:人心之意与八风相应,人体正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体阴阳经脉气血与地气相应。又说:“人皮应天,人肉应地。”那么,一日之内,天之阴阳又是如何影响人之阴阳的呢?我们对照《内经》这三段文字,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人是如何应之的呢?请看阳气和卫气的情况。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反映了人之阳气在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的活动规律。
《灵枢·卫气行》云:“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灵枢》中,还将人分为“阴人”“阳人”和“五形(同‘行’)人”。《灵枢·通天》篇说:“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问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属阴的、属阳的,什么叫属阴的人?什么叫属阳的人?”少师回答说:“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都离不开五行的范畴,人体也是与五行相应的,并不仅有相对的一阴一阳而已……有属于太阴的人,有属于少阴的人,有属于太阳的人,有属于少阳的人,有属于阴阳和平的人。这五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形态不同,他们的筋骨强弱、气血盛衰也各不相同。”
《灵枢·二十五人》篇说:“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入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属阴属阳,是怎样的?”伯高说:“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离不开五行,人也与它相应。所以在五五二十五种的类型内,那属阴属阳的两类人是不在其内的。阴阳之人的形态与一般人不同,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平等五种……现在希望听听二十五种人的形态、血气所生的特征,分别观察,从外表能够了解内脏的变化,怎么使我明白呢?”岐伯说:“首先确立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区别五色,分开五声,二十五种人的形态特征就具备了。”接着,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分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和“水形人”;再结合五色、五音,归纳并分述了二十五人的不同特征。
(3)再看人之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与之相应,五脏配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之阴阳五行,是如何影响人之阴阳五行的,人受天地阴阳的支配,与四时之气相感应,从而形成了“四时阴阳五脏”的整体学说。
2.强调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受《周易》“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内经》认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位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首先表现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基于这一认识,《内经》还进一步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日月运行、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变迁、六淫侵袭、水土改变等都可能破坏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引起人体生理机制的失调。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问道:使用针刺治病,必须有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要根据天地阴阳的变比,结合日月运行的规律来研究……针刺的法则,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从而进行针刺。因为当天气温和、日月明朗的时候,人体的血气濡润流畅,卫气也浮行于表,所以血容易泻,气容易行。若天气寒冷,阴翳蔽日,则人身的血气流动艰涩,卫气也因之沉伏于里。月亮初生(上弦)的时候,血气就开始充盈,卫气也就随之运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也就坚劲;月朔无光的时候,人体肌肉就软弱,经络也就空虚,卫气消沉,形体独居。因此,必须顺应天时的变化来调理人体血气的活动。所以天寒的时候,不要用针刺之法;而天气温和的时候,用针刺之法就不必犹豫。月亮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要使用补法;月朔无光的时候,则不要使用针刺治疗,这是根据天时变化调理气血的法则。根据天时运行的顺序和虚实不同的变化,通过一定的方位对日月光影的移动进行观察,以决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初生之时使用泻法,就会使内脏元气虚损;月正圆的时候使用补法,会使血气扬散外溢,以至于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作“重实”;月朔无光而用针刺,会使经络中气血紊乱,阴阳不调,真气不能内存,邪气不能驱散而深入体内,以至造成阳气外虚,阴气内乱,病邪乘机而起。
《素问·缪刺》篇指出:“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意思是说,以月亮的盈亏日数为针刺的次数。这是因为,使用针刺,必须顺应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来确定针刺的次数。如针刺超过相应的月亮盈亏日数,则会使正气耗散;针刺不及月亮的盈亏日数,则邪气留舍不得祛除……月生一日刺一次,月生二日刺二次,月生日多则刺数亦多;月生十五日刺十五次,至十六日为月亏开始的第一日,故刺十四次,月亏日数越多则刺数越少。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内经》是如何具体阐述自然界四时八正的阴阳变化与人体的密切关系的。针刺结合天时,应月之盈亏,是古代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结合天时的实施方法。
《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疑为衍文),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与天地相参合,与日月的相互转移也是相应的。所以月圆的时候,就影响到海水西盛,人身也会感到血气清畅,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坚固,腠理闭合,体表黑粗。在这个时候,即使遭到贼风,其侵入的部位是浅而不深的。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就影响到海水东盛,人身也会感到血气虚,卫气散,形体独存,肌肉消瘦,皮肤松弛,腠理开泄,毛发残缺,体表黑粗的现象衰落。在这个时候,如遭到贼风,其侵入的部位是会深的。
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古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已经认识到了天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从而为人体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理论,近年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美国罗斯·马瑞斯教授认为,月亮的周期性圆缺,对人体的健康乃至行为都有影响。他指出,满月到新月期间,人血管里的血液比其他时间容易流动,心脏病发作频率增高,甚至谋杀案件也比平时多。(《科学晚报》年1月9日)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曾经说,《内经》全书的灵魂所在即是“天人合一”,确实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