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门

练太极拳不会松吗一二三松动练拳法

发布时间:2024/8/3 11:13:24   
真正的太极拳动作不是加力做出来的,而是减力松出来的,是按照人体三节的生理结构有序向下放松,将向下放松部位的自身重力进行分解,按需分配,牵引、推动全身其他部位,产生半自动化、符合拳术规范的肢体运动。“一、二、三”松动练拳法,就是这样松中生动的基本方法。这种简单易行的练拳方法,以“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偏沉则随”、“道法自然”为指导,兴趣点在以心行松,以松运身、松中生动,属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助于心性和肌体自行调理、荣养,使各种练拳效益得到更全面、更快捷的提高。希望外形动作已准确熟练,想在身体内部找感觉,欲向精深处修炼的太极拳友一试。一、人体的三节理论纵观人体全身“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陈长兴),即梢节、中节、根节。与“一、二、三”松动练拳法深切相关的,就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身躯而言,肩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就下肢而言,为主支撑身体的一侧(即实脚侧)是,胯为梢节,膝为中节,脚为根节;就躯干和下肢联合而言,肩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脚为根节。梢节为阳,根节为阴,中节为阴阳相交互通的桥梁、纽带。按此推论,两胯常为一虚一实,即一阴一阳,之间的骼骨为中,是两胯相交互通之处胯、骶、胯的相互关系,也与梢节、中节、根节的关系相似。人体有大大小小的许多三节,但对行拳影响最大、最需要念念不忘的是身躯三节、下肢三节,以及骨盆后侧的胯、骶、胯三节。分三节的意义在于认识并发挥三节各自的独特作用。陈长兴先生说:“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部三节,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而已。”松体沉气,发动拳势,要从梢节经中节松沉到根节,从肩至脚,意气如水,一路顺流而下。上半身向下放松时,上下相向相合;下半身向下放松时,上下逆向相开。不论开合,上下都要相互给力、相互借力。这才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王宗岳)。二、“一、二、三”松动练拳法举例说明为说得更确切一些,现撇开复杂的拳势动作,重点对身躯和下肢在太极步法训练中几个动作的松动方法进行说明。预备姿势:倒背手,右坐步,左腿在前自然伸直,脚跟着地。1、重心前移成左弓时,心中默念三个“一、二、三”。默念第一个“一、二、三”时,右肩、右腰、右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开始前移,左脚前掌踏地。默念第二个“一、二、三”时,右胯、骶骨、左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前移至偏于左脚。默念第三个“一、二、三”时,左胯下坐,向后撑开右胯。两腿同时按胯、膝、脚的顺序依次向下放松、伸展,两腿如扯弦相撑,两脚如入地下蹬。2、后坐摆脚时,心中心默念三个“一、二、三”。默念第一个“一、二、三”时,左肩、左腰、左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开始后移。默念第二个“一、二、三”时,左胯、骶骨、右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后移基本到位,上体开始左转。默念第三个“一、二、三”时,右胯、右膝、右脚依次向下放松,上体左转,左脚尖外摆45度。如是实脚转体,则不必重心后坐,按实脚侧肩、腰、胯、膝、脚后跟的顺序依次向下放松,直接转体摆脚即可。3、转体收脚时,心中还是默念三个“一、二、三”。默念第一个“一、二、三”时,右肩、右腰、右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开始前移,左脚前掌踏地。默念第二个“一、二、三”时,右胯,骶骨、左胯依次向下放松,重心前移至左脚,后面右脚只有脚尖虚着地。默念第三个“一、二、三”时,左胯、左膝、左脚依次向下放松,身微左转,右脚收到左脚内侧。上述三动,虽然两脚的虚实状况各不相同,但都因有明显的重心移动而使原来的实脚变成了虚脚.原来的虚脚变成了实脚,所以都有骨盆后侧胯、骶、胯的依次向下放松,都要依次默念上、中、下三盘的三个“一、二、三”。4、转体上步时,因没有大的重心移动,两脚间没有虚实变换,省去了胯、骶、胯的依次偏沉,只默念两个“一、二、三”就到位了。默念第一个“一、二、三”时,左肩、左腰、左胯依次向下放松,身微右转,右胯微起。默念第二个“一、二、三”时,左胯、左膝、左脚依次向下放松。同时,右胯、右膝、右脚依次向前顺出,送右脚上步,成左坐步。动作快些的话,松意自肩经胯到脚,顺流而下,心中默念一个“一、二、三”,就上步到位了。如果再接下去做,就是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与前面的一动只是左右相反,其余都一样。综上四动可以看出,肩井穴是腰胯腿脚的天窗,是匀下松沉的总气门,每动都应从松沉实脚侧的肩井穴开始按“一、二、三”的顺序依次向下放松,虽然常会在胯间拐个弯,但总趋势是顺流而下,一路松沉到脚底,全程意气先合后开,劲力先蓄后发,肢体先缩后伸,走出一个完整的运动单元,走出一个阴阳兼俱的完整太极来。也有松不到脚下,构不成一太极的过渡动作,就是重心虽有移动,但幅度较小,从一胯经骶骨松到另一胯后,又再接着按胯、膝、脚的顺序向下松,而是又按胯、骶、胯的顺序原路松回,或是又从肩开始,重新按肩、腰、胯的顺序向下放松。但有一条要记住,凡是定势动作,即开的动作,都必须松沉到脚。有下才能有上,只有下面松沉到脚,上面才能精神贯质,劲到指尖。除开身步,就是头手。头手随身步运动,每当上半身按肩、腰、胯的顺序向下放松时,头颈也随着自上向下松,但松过之处反向上升,像水落石出般地向上悬浮,呈“满身轻利顶头悬”的状态;同时,手臂因受肩肋脊背向下放松地牵拉,也按肩、肘、手的顺序依次向回屈缩蓄劲。每当下半身按胯、膝、脚的顺序向下放松时,其反作用力推动上半身伸腰竖脊、气向上行,推动夹脊之神顺颈向头顶冲贯,呈现“尾闾中正神贯顶”的精神状态;同时,手臂受伸腰竖脊的推动也按肩、肘、手的三节生理顺序依次送出,伸展发劲。就像牧童通过摇动鞭杆而甩摆鞭梢一样,只要身躯腿脚节节松沉做对了,做顺了,手臂就被带动起来了,就能尝到练拳不用手的滋味了。一是上盘向下松,二是中盘左右行,三是腿脚向下蹬,反推上盘向上升。不论前进步、后退步、侧行步,都应如此。这种松中生动的练拳方法用于千变万化的练拳过程时,虽然“一、二、三”的默念可以有疏有密、有隐有现、有常有变,比如,从一胯到另一胯依次偏沉中间所经过的部位,可以是骶骨,但也可以是与骼骨相邻的腰椎、尾椎,还可以是档间会阴,只要是在两胯之间,能传导两胯依次偏沉,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可结合不同的动作,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所选择,不必一成不变地拘泥于骶骨。但是,方向性的原则是不能变的,按照人体三节生理结构用意,有序放松、节节贯串的运动形式,与太极拳的性质特征是一致的,应作为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坚信其正确无误,坚持按照修炼。三、“一、二、三”松动练拳法中所包含的太极理念1、“一、二、三”松动法,就是开合虚实的运行之法。肩、腰、胯“一、二、三”向下放松时,是上半身气向下行;同时牵动小腹、腹股沟、膝尖、脚心向上提收,牵动下半身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意气相向相合于丹田形成合、虚、蓄、柔的拳势。胯、膝、脚“一、二、三”向下放松时,是下半身气向下行;下半身气向下行的反作用力上传,推动伸腰、拔背、竖颈、伸臂,推动上半身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意气逆向相开,到达肢体末端,形成开、实、发、刚的拳势。上下两半身的开合规律是:上向下时下上迎,下向下时上上升,上下力量总对称,看是相反却相成。上下两半身轮番交替借自身重量向下松沉,得到拳势运行的主要动力;上下两半身轮番交替开合,构成拳势运行的主要内容。主念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6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