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气门 >> 气门优势 >> 健康之道,贵在于和谈中医之和善
“和”字主要有相安、协调、平衡、团结、和平的含义,寓意着安定、和谐、从容、淡泊,是个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字。“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之一,亦是《内经》理论构建的核心思想之一。
有学者统计,《内经》全文出现“和”字共计次,包括《素问》82次以及《灵枢》77次。
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和”字,其内涵当包括时空的统一以及动态的平衡。对于生命而言,“和”的状态即意味着健康。我们谈养生,我们追求健康,那么,就离不开“和”。
我认为,中医是一门安顿我们生命的学问。我学习并实践中医,我深刻地体会到,越是深入中医,越是能享受到生命的安和。这是一种身与心的和谐状态,其中颇有妙趣,又很难用文字去描绘,以下我细加辩解。
一、天与人和
我认为,“天人合一”是关于生命的至高理论。《内经》把天人关系引入到了生命医学之中,并且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之一,贯穿全文始终。“天人合一”是极高明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石,坚定而不可动摇。
在生理上,天地影响着人的生命。比如《内经》明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人之阳气有这样的规律:朝晨始生,日中隆盛,日西衰退,反映了人体阴阳消长规律受天地阴阳变化支配。
我的理解是,生命要想健康,就要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顺之即为“和”,为健康;逆之即为失和,为疾病。
《内经》又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意思是说,人体脉象与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春日回暖,阳气渐生,故见脉象轻滑。夏日炎热,阳气充盛,故见脉象洪数。秋日渐凉,阳气渐收,故见脉象浮涩。冬日酷寒,阳气闭藏,故见脉象石沉。
再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天有四时(外加长夏),而人有五脏。故此往圣先贤在五行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脏应五时理论。
以四时养生为例,“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明确强调:养生的第一要旨就在于顺应四时以适寒暑。
我的理解是,生命要想处于“和”的状态,就要跟上天地四时的节奏。春天阳气生发,人的阳气也要生发,这样才能“和”;夏天阳气旺盛,人的阳气也要旺盛,这样才能“和”……。
以一天为例亦是如此。早晨太阳升起,人也要起床;晚上天地之间陷入黑暗,人的阳气也要潜入阴中,即入睡觉。
我们养生,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生命时时跟上天地的节奏,从而时时得“和”,一时未能跟上天地的节奏,即一时有所不和,就会一时陷入混乱。轻度混乱,正气已弱;混乱过度,即成疾病。
二、形与神和
人活着,既有形体,也有精神。健康即是形与神处于“和”的状态。
从生命初始来说,男女阴阳之精气相合,产生了新的生命。《内经》明言:“血气已和……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只有形神兼备,合而为一,方可成人。
我们追求长寿,如何才是长寿的状态呢?《内经》说“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长寿的根本在于形神备俱。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人。形相当于房子,神相当于主人,主人不离房子,才能处于“和”的健康,这样即有生机。反之,若主人离开了房子,即神与形分离,这样就失去了生机。
神离不开形,形同样依附于神,无形则神散,无神则形死。形神“和”思想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形神一旦脱离彼此就会死亡。二者之间相互为用,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累及另一方。
我的理解是,不管是治病还是养生,一定要既养形,也养神。调节饮食、起居、运动都是养形的方法;调畅精神,保持和乐的情绪,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这即是养神的方法。两种方法都要兼顾,才能让形与神处于“和”的状态。
三、志与意和
人有形有神,形与神要“和”,神的自身也要“和”,因为神有五种,“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喜思悲恐,这五种即为人的神——此处我用志意来代表这五种神。
人要健康,五种神一定要处于“和”的状态。否则,人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也就会失去健康。因为人的这五种神(即志意)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志意不和,意味着五脏必然失和。
比如,“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祌有余则心气盛,心气盛则笑不止。神不足则心气虚,心气虚则肺气侵之而为悲。
再如,“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这些都是志意不和的表现,人处于疾病的状态。
反之,若能“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达到这个状态,自然健康无病。
如何让志意相和呢?当然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这一点《内经》给我们了很好的建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即是志意和的至高模式。
四、气血和
生命离不开气与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气血和是享有天命的基础。生命要想健康,就要使气与血“和”。
《内经》十分强调人体气血的作用,从“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便足以见之。进一步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体一旦气血失和,百病便可变化而生。“气血正平,常有天命”、“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气血功能正常,人体脏腑功能方能正常发挥,生命活动方能得以延续。
我的理解是,气血属于形的范畴。气血构成人的形体,人要健康,形体自身的气血亦要处于“和”的状态。
如何和畅气血呢?《内经》讲的很清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就能使气血调和。
五、脏腑和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内经》明言:“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平和,功能健全,人不易受病邪侵犯。而五脏又开窍于五官,五脏和则五官健,肺和则鼻能知臭香;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我的理解是,五脏之中,以心为主导。“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只要心能安和,则五脏皆能归于安和。由此说,养心非常重要。养心,就要远离怨恨恼怒烦,因为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
我临床中所见,那些平时心态安和的人,往往五脏平衡,不容易患病。相反,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之中的人,最容易罹患大病重病,而且若不能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其病即难以康复。
小结:
阴阳二气乃生命之根本,“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健康的状态若以一言以蔽之,即阴阳“和”。所以,我们要时时“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指的是阴平阳秘,其本质就是阴阳“和”。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目的都是让人体的阴阳归于“和”的状态(董洪涛)#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