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苏地区的织袜产业
南京
南京针织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郑宜元创办的公茂厂织毛巾。民国元年()8月,恒兴祥织袜厂在评事街成立,工人15人,年产袜子打。民国2年(),济通袜厂在通济门外成立,有织袜机60台,工人七八十人,日产袜子约打。民国3年(),振兴织袜厂在四象桥成立,工人13人,年产袜子打。
20世纪20年代,手工机器织袜及毛巾手拉木织机作坊工场发展旺盛。据年《南京市针织工业情况调查报告》,当时全市有袜机户40户,织袜机台。同期的毛巾业也发展迅速,木织机共有余台,年产毛巾30万打。但这些作坊、工场缺少资本和技术,规模很小,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民国14年(),首屈一指的振兴袜厂,其资本仅元(银元),雇用工人不过50人(多为女工)。其它作坊规模更小,每家雇用3人-4人,多则10余人,资本元(银元)-0元(银元)不等,大都处于僻巷荒区,织袜和毛巾业有的兼织围巾、绒帽等,有的门前兼做杂货铺。
20世纪30年代开始,南京织袜业市场先后被上海、无锡涌入的电机袜挤占。日军侵华期间遭受日伪对花纱布统制的打击。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货充斥市场。到年南京解放前夕,仅存织袜业20多户、毛巾业30余户,且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扶持针织复制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年春,南京市袜业同业公会筹委会的会员即达57户,有手摇袜机台。同年11月,南京毛巾同业分会组成,联合加工厂有毛巾机60台,职工多人。
年,在袜业同业公会组织下,48家入股(实际参加24家),人(资方及家属42人)、织袜机台,联合组成南京市针织业加工厂,为国有百货公司加工。同时,本地行商转业集资新建2个袜厂:即艺新针织厂(职工人,手摇袜机36台)、大中针织厂(职工87人,电动袜机35台),开创南京首家使用电动袜机的先河。同年,由五洋、百货、照相、油糖、南货等8家私营商店和上海的1家私营振华织造厂合资新建南京针织内衣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人,棉毛机9台,台车8台),成为全市及省内第一家从棉纱进厂到针织内衣成品出厂,并使用动力机器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工厂。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后,经过改革改组,市区共有南京针织内衣厂、南京袜厂、南京针织袜厂、南京建邺袜厂、南京大同被单厂、南京毛巾织造厂等6家公私合营针织复制厂。此外,根据年手工业统计资料,尚有袜子生产合作社(人,手摇袜机台)、手套生产合作社(88人,织机58台)、毛衣生产组(5人)各1个。
年开始的3年“大跃进”中,3家公私合营袜厂连同由袜子生产合作社上升为地方国营的火炬袜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金陵袜厂(后改名南京袜厂)。
生产能力: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兴盛时期共有手摇袜机台,最高年产量21.6万打(.2万双)左右,由于战争和通货膨胀,到年解放前夕,全市袜机不足台,且大都停产。
从年4月到年,针织业得到恢复,手摇袜机发展到台,新增电动袜机35台,实际年产量达到.56万双。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电动袜机和手摇袜机分别增到38台和台,袜子的年产量为.12万双。年有手摇袜机台、电动袜机台,年产袜子.48万双。
年开始产量大幅下降,袜子年产.32万双。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一度受到冲击,产量大幅下降。年产袜子.45万双。20世纪80年代,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和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年袜子年产万双,创历史最高产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多品种、小批量、以销定产。全市的针织生产总量减少,袜子最高年产万双(年),最低万双(年);均低于80年代。
无锡
无锡的织袜业开始于辛亥革命以后,年郑朋山在北门里城脚下筹设的营业袜厂和金聿修在东大街开设的永吉利袜厂是无锡最早的两间袜厂,一战后,袜厂数量得到较快发展,到年无锡袜厂已达37家,其中在市区的有22家,在乡镇的有15家,因三友袜厂资料限制,在此仅考虑其中的36家。36家袜厂中,独资的有14家,公司性质的有3家,合伙的最多,有19家。
年无锡36家主要袜厂的资本总额为元,每家袜厂的平均资本为.2元,其中人余和豫泰袜厂的资本额最大,各自达到0元,中南袜厂资本最少,仅有元,其余均凭几千元左右便组成一袜厂。查其易成原因“一方面购置袜机十余只,每只只须价银十余元,往往仅备少数袜机,即以厂名。另一方面袜机大多由工人自备,即非自备,必由工人出押金,向厂主租用……故厂中设备等绝不似他厂繁复,所谓厂者,大都仅司收发而已,甚有附设于家庭者。”[1]
年无锡36家袜厂工人总数为人,工人人均占有资本额约76元。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厂工作的人数实际只有五百人,其余的工人均带袜机回家工作,利用做家政的闲暇时间织袜。[2]36家袜厂中,人均资本占有额最高者是人余袜厂,每人达元,人均资本最低者仅有14.3元。
江阴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江阴始有手摇织袜机,织袜行业逐渐发展。民国9年(),瑞成袜厂开设于南门内城脚,有工人26人,置电动袜机3台、手摇袜机10余台,年产天竹牌纱袜约1万打。民国12年(),华士人王受甄租用当地兆丰典当隔壁两间半平房,备3台德产手摇袜机,雇用5名工人,创办家庭职业社,生产10支纱袜,平均日产双。此为江阴县境内第二家织袜工厂,也是县境乡间第一家袜厂。当时供销、修机、染整等均由王亲自操持。民国15年(),扩大规模,厂房18间,置手摇袜机台,雇摇袜工60人、做纱工20人、染整工15人,每日耗用棉纱40包,产袜子约打,利润在40%以上。高档纱线袜用“星球牌”商标,普通袜用“工业牌”。中低档产品主销苏北城乡,高档产品销往无锡、上海等地。
民国23年(),以银元购进原美利发布厂34间厂房,购置32匹(24千瓦)重型柴油机1台、5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0.5吨立式锅炉1台、袜机台,用工名,扩大生产。
至民国32年(),配套有大小口径袜机、罗纹机、缝头机和水汀袜板2台、染袜机2台等,产品除各类粗纱袜外,并产丝光线袜、麻纱袜、跳舞袜等。
民国27年(),春裕、余来、广勤、鸿余、东升昌、华丰、文记等袜厂(工场)相继开办,袜机在6台至30台之间。
民国33年(年)前后,因战乱,地方袜厂大都相继倒闭,仅家庭、春裕、余来勉强维持。家庭职业社为求生存,减缩规模,袜机由台减到30台,日产量从原来的多打降到80打,用工减至40多人;淡季时,发动男工挑担走街串巷叫卖;并在手摇袜机上进行革新,产出提花线袜和双线绣花袜。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给予扶持。—年间,友记、新康两家袜厂相继兴办。年,家庭、春裕、余来、友记、新康等五厂合并,实行公私合营,厂址设于自由街“家庭”原址,定名“公私合营华墅针织厂”,商标“华字牌”。是年,产袜55万双,由无锡市百货公司经销,拥有袜机近台、职工人。
江阴历史上较大的袜厂都集中在华士镇。如前面介绍的华士家庭职业社,年公私合营,年改名为江阴针织厂,年改名为江阴织袜总厂,是年产袜.46万双。
历史上华士镇还有一个较大的袜厂是江阴市第二针织厂创建于年7月,时称华士公社袜厂。由停业后的公社农药厂(创办于年)职工7人及国营针织厂亦工亦农人员共15人组成,贡长才为厂长。租用王家场民房2间,借国营针织厂10多台手摇袜机,为该厂加工半成品袜。
年,租国营针织厂5间宿舍为厂房。年,胜利大队袜厂和华士居委袜厂并入,职工增至多人。年,易名“江阴县第二针织厂”,厂址迁镇新生东路南端(护龙庵),产品始自营。年,与国营针织厂协作,建电机车间,主产锦纶丝袜。年,投入6万余元,置10余台新型电动袜机,并争取到外贸订单。
年,投入50余万元,改造厂房,置4吨锅炉1台,新建3层生产大楼平方米,完善染色和后整理定型设施;同年,江阴纺站投入针织横机12台,始产羊毛衫、腈纶衫,企业附设“江阴县羊毛衫四厂”;下半年,又与上海同兴袜厂协作,对方提供设备、技术和销售。是年,产各式尼龙袜、锦丝袜、卡丝袜、腈纶衫、羊毛衫、棉型纱线衫裤1万余件,拥有职工人。
年,在环东路征龙南大队土地15亩(1公顷),辟建新厂区,总投入多万元。年迁入,时有电动袜机多台,职工人。年,由天一气门嘴总厂兼并。
[1]《无锡之袜厂》,《工商半月刊》第2卷13期,年,第34页。
[2]《无锡之袜厂》,《工商半月刊》第2卷13期,年,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