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气门 >> 气门前景 >> 汽车保养时机油能否多加一些,机油粘度能否
#老司机聊汽车知识#
问题核心:
机油加多的影响机油粘度的问题燃油汽车发动机更换机油有哪些注意事项?类似的问题解析过很多,主要注意事项发可以用三个词归纳:低温粘度,高温粘度,加注量;有些用户为了追求动力会刻意调整机油粘度标准,然而对于发动机磨损程度的提升可能会相当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来了解粘度概念吧。
01高温粘度·概念
机油粘度直接决定不同温度标准的流动性,咱们以「10W-30」为参考,横杆后的数字30代表的是高温流动性标准,什么是“高温”?
燃油汽车发动机类型为“往复循环式·内燃式热机”,混合空气的燃油在气缸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汽油的火焰温度最高可达℃;于是机体与防冻冷却液都会被快速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标准,好在水冷循环系统可以在缸盖吸热热能,之后迅速流动到前置散热水箱降温,之后再流动到缸盖吸热以周而复始进行温控,温度标准会是多少呢?
内燃机正常运行温度标准如下:
中短途代步驾驶≤℃长途通勤-℃区间部分高性能汽车会始终维持在度以上,但峰值也往往度以内,于是问题来了:热车运行的高温温度标准波动区间很小,正常驾驶可以粗略定义为一百摄氏度上下,那么机油的高温流动性要求是不是也相对固定呢?
答案:肯定!流动性的概念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活塞缸壁的润滑是依靠喷射,机油喷射到活塞下方,活塞环在上行时布油以形成润滑油膜,下行时则可以得到有效的润滑了。
但是布油的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一阶段中如果机油高温粘度符合标准,那么活塞碾压的「机油量」就是充足的,形成的油膜质量也是高标准的。然而如果使用了低高温粘度标准的机油,在有效布油之前因机油流动性好则会流走过多的机油,油环实际布油动作碾压到的机油量减少,油膜质量变差则会加大发动机的磨损,不过也是会让动力有所提升。
问题:机油粘度影响是动力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机油的功能不仅有润滑清洁,同时还有密封填充等等作用;其中密封多指活塞与缸壁间隙的填充,说白了就“防漏堵缝”(漏气)。
那么油膜既然能起到密封的效果,也必然会给活塞往复循环式动作造成运转阻力;所以内燃机的运动损耗本就是降低热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还有冷却、进气、排气等因素的损耗。
于是则有很多用户为了提升性能而刻意降低机油粘度,比如「30降20」;有些技术水平较低,或为了以动力提升吸引用户的维修厂,也会进行降低机油粘度的操作。甚至还会多加注一些“表示诚意”,只有粘度足够低加多了也不会影响性能,但殊不知磨损会很严重。
02低温粘度·概念
正如第一节的描述,有些车辆确实存在机油加注量偏多,但是性能却没有受到影响的情况,此时就要注意检查机油的粘度是否被“篡改”。
至于低温粘度标准则要随用地城市温度的实际标准而调整,简而言之为10W-(﹣35)=﹣25℃;用winter之前的数字加上负35,得出的结果就是机油的凝固点。
环境温度越接近凝固点流动性就会越差,不过只要不结冻仍旧能在启动后的几秒钟形成有效润滑,但为更快的提高润滑形成效率,仍建议机油冰点比环境温度再低5-10℃,比如10W适合零下15-20℃的区域,0W则适合零下25-30℃的城市的汽车用户。
03机油加注量·建议标准
机油加注量是不宜少也不宜多的!原因非常简单:少了会影响软乎效果,但多了则可能带来两个问题。
动力变差烧机油如果按照标准机油粘度多加机油,动力往往会变差;即使降低粘度而多加注,实际动力提升程度也低于理想标准。因为过量的机油可能会与曲轴接触,曾经的发动机会依靠曲轴搅动机油实现“飞溅润滑”,只是这会明显降低曲轴的转矩(发动机扭矩),所以技术被淘汰了。
曲轴箱内机油液面是低于曲轴的,而多加注之后则会回到这种状态,扭矩降低是没跑的结果;而决定发动机输出功率(马力)大小的核心因素正是扭矩,那么在个更换机油发现动力变差后,检查机油加注量就很有必要了。
检测方式是通过机油尺,有些车辆为电子机油尺,机油量会在仪表盘上显示;机械机油尺参考上下点与中点的距离,两段距离是等长的,理想加注量应当在中偏上2mm左右,接近上线自然是过多了——中点到上下线的距离,均等于机油总量的12.5%左右,4升用量的发动机就是毫升哦。
(抽油可以用打点滴的软管,配合针筒从机油尺管道或机油加注口抽油)
「假性烧机油」是过量加注机油的另一问题,烧机油的原因既不是常规磨损导致活塞间隙扩大,同时也不是气门油封密封性的问题。
原因为机油加注过量,运动中蒸发产生的机油蒸汽过度加大了曲轴箱内部的压力;于是机油蒸汽就会通过活塞间隙被压入气缸燃烧室,这不就是烧机油吗?而烧机油必然会造成混合油气的燃烧不充分,因为可燃物事实增多但空气中的氧含量并没有增多;这种燃烧状态会产生积碳,同时造成尾气的超标哦。
总结:关于机油加注量的问题就聊到这里,理论上加注量以多不宜少,因为量少磨损更严重;然而加多了也会有很多影响,所以为什么不加到正正好呢?
至于机油粘度的高温标准也是宜高不宜低,因为高了只是动力变差,低了也会加大磨损;但是有标准的建议值,似乎是没有理由去调整的,不要拿臆测或想象的“原理”或可能性,去质疑工程师们的专业运算测试结果。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