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史上,以家传方式传承医学思想的情形比较多见。陆懋修陆润痒父子就是其中很独特的一对。陆懋修,字九芝,江苏元和人。他家世很好,横跨儒医两道。史书说他,“先世以儒显,皆通医。懋修为诸生,世其学。”咸丰年间,因避战火,跑到上海,到处行医,名气大振。在医学理论方面,陆懋修采取的方法是从古籍入手,研精素问,“后益博通汉以后书,恪守仲景家法,於有清一代医家,悉举其得失”。在当时的名医中,吴中的叶桂叶天士先生名气最大,但叶桂自己没留下什么著作,以他名字命名的医案多为后来弟子的假托。所以,陆懋修认为这些不可尽信。他据难经“伤寒有五”之文,谓:“仲景撰用难经,温病即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外。”又谓:“瘟疫有温、有寒,与温病不同,医者多混称。吴有性、戴天章为治疫专家,且不免此误。”著论辩之,并精确,有功学者。另外,他重视运气学说,以各家之说以证之。陆氏文集载有《六气大司天》.说,“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以三百补;丹溪而遇寒湿.决不偏于清滋”,”至于六经提纲以太阳为寒水阳明为燥金.少阳为相火.安有一时而六气俱见。亦安有一人一时之病而六气俱见乎?其谬不待辟”。他还提倡截断扭转.反对按图索骥。陆氏对当时不良之医风,曾为文斥之.比如他指出“假如人得寒热病,一二三日尚未遽命医也.至四五日而不能不药矣,医来病家.先以一虚字箝其口,若唯恐其不以为虚者-----至此即有真医,安能将真方真药希图挽救于不可必得之数。……其明日必至之状,皆其昨日预防所及.一若此病本有是天然之节奏者·病家耳熟焉,而不知病本可以不若是也。”病本不至有如此节奏者.误于用药不及时,不能扭转截断而尾随病后。陆氏此论至今仍有借鉴之价值。对陆懋修的这些学术观点,当时就有不同看法,争议也比较多。比如章次公就批评陆懋修,“直以齿牙胜人,然究其实则枵然无物者。”缺点是虽然读书很多,著述亦丰,但过于尊古,偏执己见,对不同学术论点,往往采取否定态度,严词驳斥,一无是处。当时有个名医叫王清任,精研人体解剖学,从犯罪被处死的人身上和被野兽咬死的小孩身上获取了不少人体内部器官和构造的知识,陆懋修对这些接近现代医学的认识大不以为然,他反对说,“思人之已死,瘪者瘪矣,倒者倒矣,气已断,何以知是气门,水已走,何由知为水道?犬食之尸,刑余之人,何以知件数之多寡,心肝肺一把抓在手中何由知部位之高低?”陆懋修一生没考过什么功名,就是以行医为生,并以钻研医学理论为平生志业。他的儿子陆润痒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同治年间中过状元,做官做到尚书和大学士,后来还当过一阵子溥仪的老师。也继承了陆懋修的医术。陆懋修晚年在京师靠着儿子赡养,生活有来源,也就安心著书立说,直到去世。陆懋修留下的文字很多,合编为《世补斋医书》,包括《文集》、《不谢方》、《内经难字音义》等。且重订及校正《傅青主女科》、《广温热论》、《理虚元鉴》合为《世补斋医书续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