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汽车技术要成功火起来,通常是因为它的优点突出,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过,有些技术经过时间的考验,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当初的“先进技术”一下子来了个°的神反转。能举个例子吗?缸内直喷技术!没错,它曾经被视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它能省油,能提升动力性能,很快就被很多车企所追捧。但是,路遥知马力,它的缺点并不会比优点少!新技术?新瓶装老酒!说实话,由于国内汽车工业依然处于上升发展期,很多国外老技术往往重新运用之后,都会成为先进技术。当国内汽车化油器依然是主流的时候,国外的歧管喷射早已使用了几十年。缸内直喷也是如此,这种技术最早在年应用于GutbrodGP的两冲程发动机上,而博世也有参与研发,只是当时技术有限,它的省油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技术并没有停止发展,年奔驰推出的经典鸥翼门跑车SL,同样使用了博世提供的缸内直喷技术。它搭载的3.0L直列六缸发动机,最大功率马力,动力提升了将近一倍,油耗却降低了10%。但由于当时电子技术不发达,基本靠机械结构实现喷油控制,精确度依然不高,而且由于成本较高,且很多技术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这些技术不得不搁置。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电控技术开始大量运用,缸内直喷技术才得以“回归”。三菱当时在4G93的1.8L发动机上加入了电控缸内直喷系统,并把“GDI”注册为商标。不过,由于节油效果不明显,而且排放方面也有不足,市场反应依然冷淡。不过在此之后,越来越多车企开始研发这项新的技术,而国内让我们所熟知的大众FSI、TSI,虽然是“晚辈”,但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然而,由于这项技术先天有不少的缺点,直到现在依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积碳制造机其实,只要是内燃机,使用时间长了,都有积碳的问题。但缸内直喷发动机对积碳的“反应”会更加敏感。由于缸内直喷的喷油嘴直接安装在气缸内部,长期使用产生的积碳,很容易会积累到喷油嘴上,堵塞喷油孔,影响动力的发挥。此外,进气门的位置也是积碳的“重灾区”,由于喷油嘴不像传统歧管喷射一样安装在进气门附近,无法做到进气门“自洁”效果,长期使用后积碳容易堆积在气门上,造成气门关闭不严的问题,同样影响动力输出。为了解决这些弊端,丰田、大众等车企相继推出了混合喷射技术,意思是使用两套喷油嘴,一套像歧管喷射一样安装在进气门附近,另一条安装在气缸内部,在不同的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喷油方式,以减少积碳的形成。此消彼长的排放优势先进的缸内直喷发动机,拥有更好的燃油控制精度,空气与燃油混合的更好,燃烧更充分,一定程度降低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但是,它的有害物质排放却此消彼长。有科学研究指出,缸内直喷发动机所产生的NOx(氮氧化物)比传统歧管喷射发动机要更多,而且颗粒物也更多。因此,缸内直喷车型更重视三元催化器的效能。很多新车型当中,三元催化器已经直接安装在排气歧管之后,让它更快达到工作温度,降低排放。另外,即将推行的国六标准,将会增加GPF汽油机颗粒捕集器,以满足更严苛的排放标准。“逆天”的机油增多机油减少的听得多,但机油增多似乎是一个新鲜的问题。近期在本田车型当中,由于采用缸内制品技术,它所带来的机油增多问题也成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901.html